访问东北林业大学官网
ENGLISH
2022-11-09

大力推动“形势与政策”课高质量发展——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大力推动“形势与政策”课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推动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课程高质量发展,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教学目标。近期,由成都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的“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及教育部形势与政策分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近30位专家学者,聚焦新阶段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质量提升、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改革、高校思政理论课有效“三进”等重要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会议综述如下。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会议认为,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成效显著,教学方法不断创新,但仍然需要紧密围绕中央提出的“谁开课、怎么开、教什么、用什么教、谁来教、怎么教、怎么评、怎样管”的系统逻辑创新教学模式。

围绕“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关键问题和基本原则,原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形势与政策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高德毅指出,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面临着课程内容时效性和精准性特别强、教学知识内涵跨学科跨领域特别强、教学资源来源和更新要求特别不易、师资队伍发展特别不适应课程教学需求等挑战。就如何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质量,他提出需要解决如何在系统全面基础上实现及时讲、如何在生动鲜活的基础上实现深刻讲、如何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实现精准讲、如何在现实师资的基础上实现有效讲的四个关键问题。认为精准化把握教学内容、模块化建设教学资源,择优遴选教师、夯实师资综合品质的课程是提升课程效益的有效路径。上海探索“4+1+X”思政课体系改革在形成“国家政策+学生需求+校本特色”有机结合的中国系列选修课和在全市推广“项链模式”多学科组合教学模式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值得借鉴。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罗滌主要关注智能时代环境下“形势与政策”课建设面临的机遇挑战,提出“形势与政策”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需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观念更新、网状教学知识体系升级、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教育场景立体化、多角度持续跟踪的教学评价体系四个原则。

围绕“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创新经验总结,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黄秋生介绍了南华大学“形势与政策”课构建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通过建立全网络资源模块专题平台,搭建省级资源课程群,集全省优秀资源和优秀师资进行课程建设。他认为要重视课程评价,科学开发、合理使用规范化建设的评估工具,要充实课程资源,加强校际和省际的资源共享。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驰认为要重构以传统“形势与政策”课为主,多种教学方式、课堂方式和线上线下方式贯穿大思政理念的“1+N”教学模式,在满足不同层次、专业、年级学生需求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同向同行。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蒋家胜对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困境进行分析,提出针对高职院校的“一化四维”课程综合改革创新路径,即紧密围绕稳步推进课程规范化建设目标,从课程顶层设计、师资队伍、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四个维度创新体制机制,创新“1+1+N”理念、数字模式、教学流程及共建共享模式。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提升研究

会议认为,新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对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提出了高标准,要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重要论述,持续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在“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上下功夫。

围绕“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高质量发展,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蚌珠着重指出了在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提升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的要求。教学内容方面,要结合立德树人与学生需求,准确把握“形势与政策”课的特殊性,注重学术学理性;教学主体方面,要发挥专职、兼职、领导干部队伍集成优势、协同效应,严格对标思政课教师“六要”,提高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信息处理能力、政治“三力”、语言表达力于一体的讲道理能力;教学方法方面,要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了解分类分层学生实际、关注学生思想需求,达到师生共情、共鸣、共识、共振的“四共”教学目标。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蓉提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成效提升的着力点是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精心打造师资队伍。搭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教学体验深入深刻、教学方法课堂效果好的以专职队伍为核心的队伍结构是关键,要讲好道理、形势与政策之间的机理,用问题引领式教学把学生困惑的问题作为牵引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主线,增强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重庆交通大学孙渝莉教授提出构建产出导向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质量体系,以目标导向教育理念加强学生高阶性挑战度考核。

围绕“形势与政策”课校本特色教学效果经验总结,中国农业大学学工部部长张银梳理中国农业大学的“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历程,从课程规范开设、教学师资力量提升、校本特色课程模式形成三个发展阶段,阐述了探索校本特色的课程教学内容、纵横交错的集体备课模式、线上线下教学和实践结合模式、一体化教学资源库、师资库动态调整机制、专业特色高校深度融合全面覆盖一二课堂的思政教育模式。安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黄洪雷针对地方高校办学特色、属地特征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构建校本教学、教材、教师融合机制,包括“课堂教育、文化熏陶、实践感知、典型引导”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和专兼结合的“五合一”校本教师队伍。四川农业大学李晓辉副教授阐释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三个方面对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经验探索。教学内容方面,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基本理论专题、学科特色专题层级递进教学;教学方法方面,将启发式教学前移到备课阶段,每个专题标准化设定十余个问题的教学设计;教学管理方面,实行多人一组教学团队作战,每个教师讲深讲透一个专题,强调要注重学生教学评价、建议及需求。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会议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之一,教师队伍责任重大。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独特性迫切需要组建教学团队,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围绕“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团队建设必要性和建设路径,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刚提出建设路径要从观摩试讲严选机制、集体备课制度及首讲公开观摩课制度、专家示范课、线上线下专题研究性教学、兼职教师专职化培养、明确的教学质量标准、教学科研激励制度等方面考虑。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建华通过分析综合性大学“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优势和制约因素,从狠抓教学改革、优化质量结构、理顺管理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四个方面提出建设路径,强调要整合资源共同发力,建构资源库体系。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汪勇认为应该通过高标准和严要求配齐建强师资,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提供更好的培养培训、研修实践等机会和环境以补齐短板。

围绕新时代创新“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张涛华就“形势与政策”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构建基于标准化课程建设的多层次教师队伍,明晰专兼职教师职责,专职教师的主要着力点在于管理课程、研究课程、设计课程、示范课程;兼职教师则在标准授课、管理课堂、掌握学生、及时引导方面做到标准化。张涛华认为在课酬分配、职称评定、项目管理、教师培训等方面应为多层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保障激励措施。河北师范大学安巧珍教授重点关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应该具备政治能力、科研能力、供给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提出要用好社会大课堂、网络云课堂和思政全课堂三大课堂。中国民航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庆西阐述了中国民航大学“八支队伍进课堂”建立择优遴选教师队伍的内外联动机制,基于打破传统教学空间的移动思政课堂“八动法”探索与实践,提出要加大对校本前沿大讲堂、教研一体化产品孵化等问题研究。成都工业学院罗英教授认为以“形势与政策”课大讲堂为引领,可以实现稀缺高端师资及最新时事权威解读,打造分层、多元化、高水平多学科项链模式教学团队和精品在线教学团队,提出大讲堂、精品在线课程等可持续性问题,将是教学团队持续改进的难点问题。

“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研究

四川省教育厅宣思统战处处长李大鹏指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事关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要强化学习交流、扛起责任担当、落实组织保障。成都工业学院党委书记严余松认为,要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样培养人的高度,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行动指南,深化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改革创新。

围绕加强和改革“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宗爱东教授基于大思政课的“形势与政策”课改革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指出要构建大中小贡献评价体系、校内外横向贯通体系、网上网下平台体系、学生知信行统一评价体系等“四位一体”支撑大体系,分层分类推进流程再造式的全面相融改革,充分发挥学生同类群体的育人功能,让社会大课堂成为“形势与政策”课赋能的关键因素。中国社科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维国认为推动课程改革创新,要统筹好规范与发展、专职与兼职、守正与创新、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之间的关系。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敏主要关注“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策略,认为管理实效性是基础、课堂实效性是基本、评价实效是关键、资源实效是保障,提出供给侧改革视角下“三位一体”供需模式及管理实效“三化”,如何统一在线课堂平台、充分聚焦立体化资源、个性化教学支持及定制化自我学习等特色优势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

高校思政理论课“三进”实现策略分析

与会者认为,近年来“三进”工作在及时把党的方针政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三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自觉行为,要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果产出和理论创新的融入策略,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新思想形成的发展脉络、精髓、要义、演进和逻辑。

围绕思政理论课“三进”目标、现状和实现举措,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吕红认为“三进”的基本要求和实现策略是一个“目标体系—理论决策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实现目标体系”不断总结升华的闭环循环转化体系。要完成思政理论课讲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关键在于处理政治性和学理性的问题,处理教学、科研和学科的关系问题,坚持教学提问、科研筑基、学科定向的原则。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巩茹敏阐述了开展地域性校本特色的模块化专题教学改革、小班教学改革、教学信息化改革、转变大思政课教学理念等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落地的举措,针对思政理论课预期目标和教育效果之间强烈的反差效应问题,提出思政理论课教学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学术性“四性”衡量标准。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胡国胜基于教学实践和调研情况,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建设提出了要有统编的教材和教学大纲,理清两门课程内容、时间、学分等衔接问题,要不断丰富课程内容。东北林业大学刘经伟提出基于双主体科学互动、深度沟通的集课前、课堂和课后于一体的主题引导、专题深化、问题交流“三题教学法”有机整合教学方法,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知识、思想、实践转化上取得一定成效。

围绕“形势与政策”课“三进”基本要求和关键问题,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唐晓勇则着眼于学校层次差异性,指出要从教师队伍、管理机制、教学体系三个方面解决课程建设“托底”问题。一是严格准入退出机制,按照通识教育理念建立教师学习培训培养机制。二是管理要规范,保证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常态化排课,有教学质量机制和评价。三是教学内容及公共资源平台应用等方面教育部要统一制作课件、编写讲义。西南石油大学张小飞提出要处理好“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思政理论课、各学期教学内容之间、教学共同体内部专兼职、课程教学规律一般性与教学方法创新性等四个关系,当前必须要解决好两个关键问题,即党的创新理论在课程中得到与其他课程相区别开来的体现,从学理上对课程教学论加强实操性理论研究。

“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及时、准确、深入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是课程的基本任务,要达到通过课程提高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强使命担当,需要进一步在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模式、课程改革、“三进”有效路径等方面继续深化研究。

[作者单位:成都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重点选题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9JDSZK007)]